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乡村振兴

东川区箐口村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6-22 文章来源:昆明市机关党建网
字号:[ ]

箐口村地处东川区碧谷街道办事处辖区,东邻会泽县大海乡大海草山,南邻李子沟村,西邻梅子村,北邻嘎德村,周围原始森林密布,属于高寒山区。森林覆盖率70.97%,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最高海拔是箐口村牯牛寨4017.3米,最低海拔是箐口村小水井自然村2100米,箐口村背靠巍巍牯牛寨,森林茂密,每年都会长出很多各类野生菌,每年可以欣赏到樱花、杜鹃花,全村地形以东高西低。箐口村属于南温带气候区,一天可以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年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1200毫升左右,有霜期120天左右,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

箐口村在东川区委区政府,碧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挂包帮”单位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帮助支持下,在挂包领导的关心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街道各项政策要求,举全村之力、聚全村之智,结合箐口村地理、气候和历史条件,深入挖掘资源,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1-1

一是挖掘资源,打造地道乡土文化。箐口村主要以牯牛山运动公园景区,中国传统村落汪家箐石板房,道教文化紫霞宫、历史文化传承为基础的旅游发展圣地,尤其是汪家箐祖辈先人们用聪明才智,房屋全以“石”为主,整个村落呈块状聚集在牯牛山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沐浴在高原阳光下,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大山、石板房、山里人的生活,形成了一个雅致的世外桃源,一幅古朴的水墨画卷。石板房与整个牯牛山融合,山中有大大小小自然景观、奇观、民间传说吸引了全国乃至国外不少游客到此游览观赏。汪家箐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历史,2007年重新新建全球海拔最高道教文化紫霞宫、垂直距离5公里49道弯的公路,东与会泽大海草山一山之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气候环境较好,整个村山山相连,山清水秀。2016年东川区委区政府为打造牯牛山旅游,将城市后山14个村八条山梁公路硬化相连,实现东川城市后山成为牯牛山旅游观光大道,下一步将公路连通会泽大海草山,形成一条旅游环线,成为城市旅游的后花园,箐口村将成为打造旅游康养的主战场。

二是积极探索,构建“党建+乡村旅游”模式。箐口村以“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为方向,以乡村振兴发展、省级旅游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找准发展产业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结合点,依托箐口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旅游促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以乌蒙山脉最高峰牯牛山为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致力于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在箐口村党总支带领下,箐口村先后获得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昆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村”“云南林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3-2

三是规划引领,绘好乡村振兴蓝图。突出规划引领,根据新的形势任务,不断修订完善箐口村“多规合一”适用性村庄规则,让箐口村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旅优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并让规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抓好水规划。在摸清辖区水源点分布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水规划,通过申请项目资金分步实施,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水网跟着农业产业走,改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铺路架桥。其次抓好产业规划。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围绕一二三产如何布局,通过内培、外引、申请政策扶持资金等,促进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四是抓环境治理,增添乡村振兴魅力。以建设“和谐美丽、生态宜居”新农村为目标,全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动“厕所革命”、推进村级污水处理、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提升村容村貌。为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箐口村持续发力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标准,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查及“五堆”整治成效考核为契机,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村“两委”积极统筹谋划,将柴堆、粪堆、土堆、秸秆堆、建筑材料堆即“五堆”整治、残垣断壁拆除、村公路沿线治理、示范村创建作为重中之重。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小组长、公益性岗位人员、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卫生死角整治、巩固成效、建章立制等内容,工作中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推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落地见效。2021年以来,箐口村依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契机,立足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旅游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资源,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工作,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的发展路子,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全面实施乡村绿化行动,重点推进村内绿化、农田林网、美丽庭院、清洁田园建设,打造碧水蓝天新乡村。

4-1

五是农旅融合,增强乡村振兴动力。以“党总支+党员+集体经济合作社+昆明箐口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村农户+金融+保险”的经营主体全面统筹全村“一村一品”乡村旅游产业,全村老百姓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人,共同协商、共同推进,为全村老百姓找到了一条稳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之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可增加财税和群众收入,符合东川转型发展的理念。同时碧谷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部署下,整合六个村产业发展资金在箐口村滑翔伞基地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模式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脱贫户”,交由专业公司负责运营,聘请第三方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管,按股权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其中村集体经济收益中30%用于公益,70%用于建档立卡户)。通过整体打造牯牛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按每年可吸引周边游客近10万人计算,在“行、游、食、住”按照人均100元计算,可产生收入1000万元;在“购”方面,农特产品销售方面,按每人50元计算,可产生收入500万元;在“娱”方面,按每人30元计算,可产生收入300万元。每年收益合计达1800万元,按纯收益按40%计算,达720万元,按股权收益进行分配给村集体经济,并带动李子沟村、箐口村等2个村共11个村民小组634户2311人(其中脱贫户429户1698人)持续增收。


供稿:向茂斌

审核:雷垠涓

(昆明市市场监管局)

Copyright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昆明市呈贡区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54号

单位名称: 中共昆明市委市直机关工委

电话:(0871)63138891、63135586 邮编:650506

备案号: 滇ICP备07000700号-1 技术支持制作: 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