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自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启动以来,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实际,以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党课、专题研究、专题组织生活会等“五项专题”构建学习教育主线,认真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先进典型”“红色故事大家讲”等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建立一间党史党建陈列室、拍摄一部党史党建专题片、开展一系列民生实事活动等“三个一”举措,推动全体党员在党史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价值坐标、凝聚干事力量、勇担职责使命,让党史学习教育接上“地气”、学出“亮点”。现将其经验做法予以印发,以供学习借鉴。
一间陈列室承载“历史归属感”
铭记历史才能让精神代代相传,回溯历史最能让心灵找到归属。为充分展示昆明市人大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切实推动全体干部职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庆祝建党100周年和纪念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结合起来,收集本单位党史实物,建立昆明市人大党史党建陈列室,深入挖掘机关党建文化发展史,用红色实物承载机关全体党员的“历史归属感”。
广泛动员,收集实物,激发人大党员的历史情怀。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超前谋划,在党史学习教育正式启动前,就研究酝酿党史实物展览事宜,形成具体要求写入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3月底,机关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党史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以党支部为单位,向机关全体党员,特别是离退休党员,征集建党以来与党史重要事件有关、体现先进性的市人大党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留存的相关实物、资料,并分为文献、书报、工作、物件等四大类进行收集。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部分常委会领导率先捐出早年手写入党申请材料,作为第一批党史实物;党支部积极依托“主题党日”等活动进行了广泛动员和现场收集;老干、人事等部门专门针对拟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进行一对一征集动员;县(市)区人大积极参与,呈贡区人大一名党员捐献了自己历时一年倾情写成的《共产党宣言》正楷书法作品,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经过40余天征集工作,共收到党史实物100余件,照片50多张,包含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同志亲笔签发的委任状等珍贵物件,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2021年。通过动员和收集党史实物,激发人大常委会机关在职和离退休党员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力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
遴选甄别,还原故事,探究人大发展的历史深度。针对收集到的党史实物资料,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工作要求,立足实物历史时间的分布,参照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模式,重点聚焦市人大自1981年成立常委会以来的40年发展历程,分“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伟大历史转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五个展块,分类、遴选、甄别,选出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实物59件、照片46张,并向社会收藏爱好者购买了20件实物藏品,补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党领导下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萌芽的相关历史资料,形成市人大发展史和党的历史有序衔接的链条式实物线索。同时,反复查阅“四史”和本地本单位的党史资料,对入选的79件实物和46张照片,逐一查证年代、来历及背后的红色故事,做到一件实物一段历史、一张照片一个故事,采取“图片+说明”的形式汇编成册。通过对照历史、认真查证,充分还原党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昆明萌发、建立、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红色故事,深入探究和挖掘了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发展的历史深度。
建室列展,注重衔接,打造人大职工心灵归属地。昆明市人大党史党建陈列室专门布置在党建书屋和职工之家旁,处于干部职工常来常往、动静相宜之地,室内按照展品的历史划分为前言和五个历史章节,设12个展柜逐一编号摆放实物资料,将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照片上墙展示。每个展品均配有说明牌,详细说明该实物名称、年代和来历,并制作《昆明市人大党史党建陈列室展品手册》,详细说明展品和照片背后的红色故事。陈列展览位于市人大党建文化长廊的末端,作为党建部分的最后一站,与长廊“六区五室”的格局形成呼应,有序衔接成为“党建、业务、文化、历史、阵地”五位一体的人大干部职工心灵归属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期间,机关党委分别组织在职和离退休党员观看陈列展览,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回顾人大发展史、讲述发生在市人大的党史小故事。
自6月30日建成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已在“昆明市人大党史党建陈列室”开展党支部活动10余次,接待部分州市直机关工委、省市有关单位党委等参观指导20余次,收到书面留言10余条。
一部专题片增强“历史认同感”
重视曾经的奋斗史才能继往开来,回望过往的前进路更能凝聚人心。市人大常委会是离退休党员较多的市级机关,党龄在50年以上的有22人,多数都是在全市各类岗位上久经考验的老党员,经历了党史中多个历史时期,是一部部“活党史”。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有的身患重疾、有的已不能正常交流,一些珍贵的历史记忆正在消失。为了凝聚机关党员干事创业精神,让老党员的故事世代流传下去、精神世代传承下去,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采访老党员和开展建党100周年活动的基础上,拍摄成一部党史讲述专题片,充分体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对党的历史认同感。
抢救正在“消失”的历史记忆。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老干、宣传、党办等部门共同参加,组建机关党史讲述专题片工作组,委托昆明电视台承接拍摄,以采访离退休老党员、抢救历史记忆为重点,启动拍摄工作。机关离退休党支部高度重视,结合支部学党史活动,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推荐出张正、陈克恭、王俊斌、王家福、熊思禹、李培山、杨丽、娄从基、董文惠等9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作为采访对象。工作组逐一上门采访拍摄,通过唠家常、讲故事,与老党员进行深入交流,挖掘出具有红色故事价值的视频资料10余小时,并留下了许多感人细节:95岁的老党员张正因病需要经常吸氧,但仍带着氧气瓶坚持接受了1个多小时的采访,他说,一定要把故事讲出来、把精神传下去;89岁的老党员陈克恭听力严重下降,交流时需要复述好几遍才听清问题,但他坚持听、坚持讲,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访谈结束时,他说,要让昆明人的奋斗精神永远“活着”;90岁的老党员熊思禹为了接受采访、讲好故事,耽误了去医院看望生病老伴的时间……通过实地采访,深入交流,抢救挖掘了许多即将消失的历史记忆。
掠影正在“发生”的工作瞬间。聚焦党史学习教育规定动作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在重要工作中捕捉干部职工日常干事创业的精彩瞬间。围绕初心使命,集中采访在职党支部书记、支委,收集党员对党祝福、对人民许诺、对工作负责的影像片段;开展集体“说心愿”活动,组织在职党员以支部为单位,集体表达心愿,并留影记录。通过一个个正在发送的“掠影”,记录下党员干部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团结进取、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风貌。
5个关键词串起历史、凝聚力量、展望未来。根据拍摄和收集到的素材,结合机关实际,节选出受邀采访的9位老党员精彩访谈片段,以及全体党员干事创业、表达心愿的掠影,制作成《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昆明市人大党史党建专题片》。全片长10分钟,通过“誓言”“初心”“创业”“人民”“心愿”等5组关键词有机衔接起数十年党史片段,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用市人大几代共产党员的心声向党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情的祝愿,通过历史的讲述,让初心使命代代相传,让精神力量接续传承,推动全体党员进一步形成历史认同感,进一步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截止目前,市人大党史党建专题片已经向前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学习的20多个单位播放宣传,并作为“红色文物”报送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系列实事培育“历史使命感”
学习党史要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在学习历史中感悟初心、体会使命,勇于担当、体现价值。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人大职能职责,制定办实事计划清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共制定“民生实事计划”15件,两级党组班子成员制定“为民办事清单”32条,机关全体党员个人制定“为民办事清单”144条,切实把实事办实、办好,在一系列实事中增强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感”,为昆明发展、人民幸福贡献人大力量。
聚焦城乡发展办实事。围绕昆明发展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和市委174次常委会精神,由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与市社科院、市城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等相关责任部门共同研究,开展高质量推进“中国春城”建设发展研究,通过大量扎实工作,形成《昆明高质量推进中国春城建设发展对策研究报告》等三个文件,经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会议研究呈报市委审议,提出的“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美丽城市”等建议得到市委采纳。围绕乡村振兴,由常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研究,督促推进农民业校创立工作,形成《关于开办昆明市“农民业校”的实施方案》,提出“以‘农民业校’为主阵地,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推动昆明市乡村全面振兴”,呈报市委后已由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针对挂钩联系的寻甸县羊街镇甜荞地村、甸沙乡老村村、河口镇海嘎村和糯基村等四个村乡村振兴工作,开展调研、了解情况,协调资金,积极解决人畜饮水、亮化工程、活动场所建设等基层急难愁盼问题。有力推动寻甸县“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全面推进寻甸县肉牛产业发展。
聚焦民生立法办实事。组织开展我市养老服务立法,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列为本年度重点代表建议督办,深入调研我市养老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制定《昆明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草案)》。组织开展我市社会医疗保险立法,召集司法、民政、医保等政府部门开展专题研究,制定《昆明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草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讲话上提出的坚持“发展全过程民主”的要求,健全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市委党校协商合作共建“昆明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打造一流“为民立法”智库,研究提出更多解民忧、促民生、护民利的立法对策建议,有力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聚焦惠民利民办实事。开展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推进监督,由市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牵头,成立了评议工作领导小组 ,对“10件惠民实事”推进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评议调查和多种方式的跟踪监督,并在年底开展常委会集中评议。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对全市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在市人大常委会上听取和审议推进落实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对市人民政府贯彻执行《昆明市就业促进条例》情况执法检查,在市人大常委会上听取执法检查报告。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列为年度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大力推动东川区移民搬迁安置点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9期、实现转移就业15873人,转移就业率达96.8%。
启示与思考
党史是“大历史”的时间长河,也是“小故事”的百川汇聚;党史学习教育是重要政治工作,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要落到“做”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在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职能职责,以“三个一”举措,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接上“地气”、学出“亮点”。找准“抓学习”和“抓落实”的结合点,将单位职能、部门职责、干部责任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中激发出的信心、决心转化为为民服务解忧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动力。进一步夯实了党的建设工作基础和思想基础,将党史学习有机融入机关党建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有效探索,为创新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方式、创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提供了有益启示。
撰稿:董燕
审核:詹绍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