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交通运输行业是直接关乎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民生行业。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学史力行、实干为民,紧紧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10+N”模式,在10条民生实事计划上自我加压,聚焦安全交通、畅行交通、便民交通3条主线,有效推进规范化、智慧化、集约化、人性化四项工作措施,瞄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着力破解交通运输行业内存在的区域建设不平衡、服务效能不充分、服务方式不精准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出行环境,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
主攻关键点,规范化建设更加惠民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促进“三农”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攻坚克难,全市已实现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自然村通村公路通畅率74%目标。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公路路基、路面老化,建设标准不适应发展需求等现象凸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发展,影响群众出行。为此,昆明市交通运输局深度融合乡村振兴要求,在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农村道路运输通达深度不足,保障农村群众出行安全上下功夫。一是立制度促规范。以科学规划为引领,认真分析全市农村公路阶段性发展需求,在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昆明市“十四五”自然村公路及联网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昆明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消危行动”工程(2021-2025)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农村公路项目资金筹措及使用、基本建设程序、农民工服务、安全文明施工等多个方面情况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行业综合评估”,分类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阶段规划、参考标准、规范要求,制定农村公路发展前瞻性目标,进一步巩固提升交通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推动农村公路从重点“打通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逐步过渡为“建设、养护、运输协调发展”。二是抓建设促提升。对标对表“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建设要求,多样化农村公路建设类型,按照年度建设任务白皮书下达建设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推进通村公路建设和安全防护工程,持续优化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下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年度目标100公里,实施106.57公里,进一步打通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毛细血管”;在安防建设上持续“加码”,下达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2批390公里,正式实施78.4公里,着力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筑牢农村公路“防护墙”。
探索创新点,智慧化管理更加利民
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速度,智能交通正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昆明市交通运输局立足实际,通过信息技术驱动城市公共交通良性发展,乘势而上,不断拓宽智慧化交通管理网络,跑出智慧交通建设“加速度”。一是停车智慧化。紧盯“停车难”问题,集中开展路内停车泊位清理及经营性停车场信息联网工作。按照“统一审批、统一编号、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多部门联合审查的基础上对路内停车泊位开展清理规范,清除不规范路内泊位49919个,在40个街道办467个路段规划设置27424个路内泊位(实际施划21771个)。加大清理规范后路内停车泊位和经营性停车场信息数据联网力度,依托昆明市智慧停车信息平台,累计1788个经营性停车场、75.62万个泊位实现联网。并同步实现“云智停车”APP网上信息查询、停车诱导、电子支付三大基本功能,全面推广电子发票。同时,109个停车场已实现无感支付,11个停车场实现无杆支付,46个试点停车场通过租赁泊位方式实现共享停车,2个试点停车场实现预约停车功能,563个停车场和停车路段(233个停车场、330个路段)停车泊位实现远端可视,“云智停车”APP注册用户累计142万人次,群众出行停车更加便捷。二是群众出行智能化。8月20日,全面开放昆明地铁线路(1、2号线首期、3号线、6号线)刷脸乘车业务,支持“先乘车,后付费”的信用支付,缩减排队时间;升级改造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开展“春城e路通”定制合乘2.0出行平台建设,通过手机实时查询提前获知公交汽车出行信息,合理规划出行时间,乘客搭乘地铁的科技体验感、通行速度感和乘车幸福感持续增强。三是安全运行智慧化。积极推动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指挥系统(TOCC)建设,通过汇聚、融合公共客运、公路、水路、道路运输、民航、铁路等交通行业及行业外的数据资源,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资源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综合交通动态监测、协同联运、辅助决策、应急处置、信息服务等功能。目前,TOCC二期项目已投入试运行。同时,依托昆明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指挥系统,推进一站式数字出行服务平台(MAAS)建设,实现了基于高德互联网流量数据、公交车到站数据、共享单车、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的联程规划,地铁二维码一键领卡、刷码出行服务等功能。今年7月,正式上线运营“昆明打车”暨昆明市出租汽车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全面实现线上呼叫巡游出租汽车,巡游车和网约车信息化动态监管功能,累计处理乘客失物、投诉纠纷、事故报警等500余起,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把准需求点,集约化出行更加便民
聚焦打通群众出行“最前、最后一公里”,坚持综合统筹、集约施策,拓展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覆盖面,提高公共交通资源运行效率,推动服务项目延伸下沉。一是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一体化衔接。不断优化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将公交场站、首末站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规划,引导大型建设项目和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同步配建小型公交首末站。在原有线网布局基础上,分批分次对5条已运营城市轨道线路、主城5大客运站、昆明火车站、昆明南火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周边公交线路进行新增调整和升级优化,截止目前,优化设置城市公交线路459条,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无缝换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2021年7月30日昆明市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二是集约定制出行方式一体化推进。紧紧围绕“有利于盘活各方资源,有利于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有利于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的“三个有利于”目标,立足各群体个性化出行需求,在意见征集、现场踏勘、综合分析等基础上,统筹社区合乘、校园合乘、交通枢纽合乘、企事业单位合乘等出行新需求,精确划分交通出行结构,在保障常规公交出行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条、开通一条”,“成熟一批,开行一批”的工作思路,创新“定制出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进一步整合区域性、集中性资源,在便民出行、惠民出行上实现“最大化”。截至目前,开通“微循环”社区巴士32条,完成“合乘公交”服务5万余单,试运营校园公交专线175条,开行企业直通车公交线路7条,多元、快捷的出行方式直达群众“家门口”。
拧住连接点,人性化服务更接地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就是要把“为民”理念厚植于执法行为、服务行为当中,切实当好群众“服务员”。一是柔性执法疏民忧。在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内开展交通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领域容错机制,全面梳理公路路政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公共汽车客运管理、轨道交通管理、出租汽车管理、航务管理、交通工程造价管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8个领域“首违不罚”清单174项,进一步对“首违不罚”事项、法律依据、免责情形、后续管理进行界定和细化,印发《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领域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告知承诺制》,制定交通运输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告知承诺制流程图,配合80余次普法宣传活动,既达到改正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秩序的目的,也能起到防止和减少违法行为的目的,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制度刚性约束和执法柔性相统一。二是减证便民解民困。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坚决做到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不索要、已经取消的证明材料不索要,严格按照要求贯彻执行告知承诺制事项、“一窗通办”,“一网通办”等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同时,对昆明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起草的3部地方性法规、5部政府规章设定的公共汽车客运线路经营许可、经营性停车场备案、汽车租赁备案等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再梳理,对于行政相对人获取难度大、可以通过部门信息共享、非关键性材料证明推行告知承诺制,今年4月以来,实施告知承诺事项4项,办理件次120件。严格行政许可限时办结制,针对不同文书类型,不同服务对象实际需求提供邮寄、传真、移动通讯、电子邮件等多种送达方式,让群众少跑腿,提升为民服务效率。三是优化服务暖民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为载体,深入查找梳理交通运输行业资源、社区居民结构、文化特色、群众诉求等融合点,着眼“交运便民”服务主题开展课题式设计,定制“五进”服务清单。尤其针对社区老年人口、困难家庭较多等群体,开展“公交服务进社区”、“关爱儿童进家庭”等特色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不断点亮群众“微心愿”。在市管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站、火车站、客运站等设置司机之家16个,为驾乘人员提供热水、热餐及休整服务,以“小行动”展现“大关怀”。
供稿: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
审核: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