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作为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于2019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深度贫困县率先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全区28731户10428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到0%。为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东川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机制,全方位破解“防范返贫、新增致贫”难题。
一是建立一支监测预警队伍。区级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统筹协调工作;镇级成立审核组,对村级上报的监测预警对象100%入户进行调查;村组设立监测员,每月开展一次入户遍访工作,对照收入达标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监测发现防贫监测预警户。通过三级监测预警队伍的建立,全区防贫监测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做到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二是锁定一批监测预警重点对象。严格对照收入达标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辖区内的农业户籍(含农转城户籍人员)和农村常住人口全部实施防贫监测预警。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
三是制定一套防贫监测精准识别办法。通过扶贫部门数据抽取比对、农户自主申报、村组监测员每月入户排查,收集防贫监测预警户信息,纳入防贫监测预警识别范围。村(社区)定期对筛查比对、农户个人申报、监测员识别名单进行全面入户调查,召开核查评议会开展核查评定;乡镇(街道)入户复查,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复查认定;区级筛查比对、抽查复核开展复核审定。通过三级监测精准识别,确保“不错户、不漏户、不重户”。
四是构建一套防贫监测预警体系。实行分级预警,设立五级监测预警,乡镇(街道)根据预警级别,以村(社区)为单位,逐户建立纸质档案,进行规范管理。Ⅰ级(红色)预警户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的未脱贫户;Ⅱ级(蓝色)预警户为无创业能力,不能就业,稳定收入仅来源于转移性收入的兜底脱贫户;Ⅲ级(紫色)预警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当年脱贫标准但低于5000元,或同期家庭收入明显减少、因特殊原因出现较大数额刚性支出、部分家庭成员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不稳定的农户;Ⅳ级(黄色)预警户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良好,但发展能力一般,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创业思路不明确的农户;Ⅴ级(绿色)标识户为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强烈,有思路、有干劲,收入相对稳定,后续发展良好的农户。
五是出台一批精准帮扶措施。对所有监测预警户明确1名帮扶责任人,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区别不同情况,及时采取防贫干预措施,针对存在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政策性补助,防止由濒临贫困转变为返贫或新增贫困。Ⅰ级预警户以“扶”为主,争取政策帮扶最大化和精准化;Ⅱ级预警户以“带”为主,通过产业项目带动、金融扶贫重点帮扶;Ⅲ级预警户以“帮”为主,采取社会救助、临时补助、公益性岗位就业等形式帮助其减轻家庭负担;Ⅳ级预警户以“引”为主,重点在扶志、扶智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技能、创业培训,实现稳定就业;Ⅴ级绿色标识户以“提”为主,重点制定激励提升措施,实现稳定增收,并带动更多农户积极发展。对实施五级分类帮扶后,仍然解决不了收入达标和“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由区级层面每年统筹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通过帮扶救助资金兜底解决。
六是实施一次成效评估。通过精准帮扶后,防贫监测预警户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的,由村级监测员或本人提出解除申请,由村组、乡镇(街道)两级分别公示无异议后,将名单上报区审核组复核后解除预警监测。每年12月20日以前,监测预警户动态管理解除一次,避免过度帮扶和帮扶不够的问题。
(供稿:吴丽 审核:王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