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推进“和谐单位”建设工程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我局认真深入地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及“和谐单位”建设工程工作,现将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级统一安排,昆明市科技局确定了3名局领导和6名机关公务员作为“四群”教育工作队队员,在昆明市动员大会召开后,奔赴寻甸县鸡街镇四哨村、拖姑村,仁德街道坝者村开展“四群”教育及干部联系基层工作。除了做好“四群”教育活动各项“规定动作”外,还主动结合科技部门职能,充分利用政策、资金等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惠农项目,通过实施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业科技推广、科技计划项目等工作措施,有序推进挂钩联系村的抗旱救灾、产业培育、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着重为当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同时,按照《昆明市各行业系统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和谐单位”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昆四群〔2012〕8号)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题,以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为核心,在全市科技行业系统内部广泛开展“和谐单位”建设工程,努力实现行业系统内部各单位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体系。按照市级统一要求,制定下发了《中共昆明市科技局党组关于开展“四群教育”和 “三深入”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开展2012年“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领导蹲点联户联系点的工作方案》、《全市科技行业系统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和谐单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机关党委,负责全局“四群”教育活动以及“和谐单位”建设工程的总体安排、组织协调、宣传教育等具体工作。
(二)召开动员大会,及时安排部署。及时召开昆明市科技局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传达了省、市相关会议精神,要求全局干部职工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贯彻好省委、市委领导的讲话精神;严格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加强机关及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机关服务基层工作制度,制定细化方案,确保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大力宣传“四群”教育以及“和谐单位”建设成果,提高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扎实开展好“四群”和“三深入”活动,扎实抓好科技系统“和谐单位”建设,切实抓好科技各项政策的落实,真情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随着工作的开展,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先后召开专题会议5次,研究和安排部署“四群”教育活动、“和谐单位”建设工程、“幸福乡村”建设工程等相关工作,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合工作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在认真研究昆明科技事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昆明市科技局提出了“四群”教育工作4项具体目标,即:一是群众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二是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三是热点问题有效解决;四是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同时,提出了“和谐单位”6项具体目标,即: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二是强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支持创新要素集聚,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谋求新的发展;四是推进科技示范工程,着力提升科技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六是落实配套保障措施,推动全市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结合上述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一)“四群”教育活动方面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四群”工作驻村工作小分队9人,平均每人32天次,深入挂钩联系的3个村委会和农户家中,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群众意愿,充分听取了村干部意见,结合各村实际和科技部门职责,制定了3个驻村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采取不同的工作措施开展工作。
拖姑村小分队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着重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协调争取社会爱心捐款,为该村建设生活型水窖。二是为村社修建照明设施。2012年为拖姑村委会建设太阳能路灯11盏。并在今后3年内,通过昆明市科技局“绿色光亮工程”项目实现村间照明全覆盖。三是土鸡养殖产业扶持。争取昆明市科技局扶贫专项资金帮扶拖姑村发展土鸡养殖,在每个自然村选取1-2户农户(约16户)开展土鸡规模化养殖示范,为其提供一定的基础生产设施建设资金、鸡苗以及防疫技术帮扶。四是核桃种植项目扶持。争取昆明市科技局扶贫专项资金,在该村推广100亩核桃种植,为其提供核桃种苗不少于5000株、配套建设2-3个40立方米的生产型小水窖以及其他基础水利设施。五是结合昆明市科技局“四群”教育活动安排以及扶贫项目安排计划,在拖姑村开展如抗旱救灾、科普宣传、农业科技培训、党员流动书屋建设等相关活动,力争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目前,已争取社会捐款27万元,在该村建设爱心水窖100口,并于4月28日在现场举行启动仪式,前期到位资金13.5万元,正在开展基础开挖等前期工程,力争在8月前建成使用。
四哨村小分队将实施以下项目:一是生产水窑建设项目。计划在每个自然村11个生产水窑,水窑容积为30~40立方米,部分解决当地生产用水问题。二是坡地核桃种植项目。拟在当地选择100亩坡地,选种品质好、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核桃品种,打造“百亩科技示范生态核桃园”。三是林下生态鸡养殖项目。采取前期试点,从每个自然村选取两户有要求、条件好的农户推行试点养殖,对其进行资金扶持,待形成一定养殖规模、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后,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养殖业。四是绿色光亮照明项目。第一批计划选择即嘎等3个自然村分别建设11盏太阳能路灯,亮化村容村貌。
坝者村小分队将组织实施以下项目:一是无公害蔬菜引种试验示范项目。借凤龙湾国际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开发之势,以“无公害蔬菜引种试验示范”项目为基础,组建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蔬菜,试验示范种植面积达5亩。二是土鸡养殖项目。以土鸡引进良种,发展养殖2000只以上的大户2户,培养养殖200只以上的规模户20户。三是核桃引种示范种植项目。采取由农户租用的方式,向集体租用林地,引种示范核桃种植项目,示范种植面积100亩。四是绿色光亮照明项目。在坝者村农户较集中的自然村公共活动场所安装15盏太阳能路灯。五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坝者村的实际,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举办种植养殖培训2-3期,培训人数150人。
另外,昆明市科技局结合工作职责,充分运用“科技惠农”各项政策,将在“富民强县示范工程”、“绿色光亮工程”、“科技特派员项目”等科技计划项目中,重点对两区两县的308个贫困村倾斜,重点扶持这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和筹集专项资金用于驻点村扶贫开发工作,并收集到寻甸、东川、禄劝3个县区2012年新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15项。同时,还将继续组织开展两区两县2011年科技计划结转项目20余项。2012年5月24日,由局机关牵头,组织情报所、水产所、培训中心3个党支部深入寻甸鸡街镇开展了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惠农”活动,为当地群众免费发放养殖专业图书200余册,开展了1场土鸡养殖技术培训,捐赠了220件衣物。
(二)“和谐单位”建设工程方面
为有效推进“和谐单位”建设工程,昆明市科技局按照“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先后制定了《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昆明市关于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加快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昆明市专利资助与扶持办法》、《昆明市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昆明市扶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昆明市专利资助与扶持办法》等一批创新性文件,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并结合工作实际,修订了《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将市级财政科技资金项目资助形式由原有的前资助扩充为前资助、贷款贴息和后补助三种形式,还设置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专项”,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支撑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以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为体现科技服务特色,建立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我局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组织筹备了昆明泛亚技术转移暨成果转化对接会。对接会主要借助基层单位昆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窗口昆明技术转移中心的现有条件开展专题会展活动,旨在推进全省16州市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科技交流,形成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合作机制,为各州市、各类科技人才、各类院校、各类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搭建了沟通平台,充分展现市内外科技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和产品,以及科技系统“和谐单位”建设的崭新形象。2011年10月,首届昆明泛亚技术转移暨成果转化对接会至今,共举办3届昆明泛亚技术转移暨成果转化对接会,累计对接企业200余家,推介项目及专利300余个,签约项目17个,已经成为昆明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企业的欢迎和积极响应,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成为了昆明市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科技“桥头堡”建设,促进区域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的新平台。2012年,还将围绕云白药产业、产学研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主题,分别举办3场对接会。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措施
通过工作开展,昆明市科技局“四群”教育活动及“和谐单位”建设工程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基层情况的调查了解仍需进一步深入;如何整合单位有限资金,最大限度解决挂钩联系村的实际问题仍需进行深入思考和安排;“科技惠农”各项政策的落实仍需切实强化;科技窗口单位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等。为切实抓好“四群”教育活动以及“和谐单位”建设工程,让其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便民、亲民的民心工程,我局将在下步工作中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继续采取调研座谈、专题学习、集体学习、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各级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昆明市“十二五”时期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及“和谐社区”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科技系统干部职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二是深入联系实际。强化驻村工作队的调研力度,直接面对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四项任务,按照各小分队工作计划,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着重在抗旱救灾、基础建设、项目帮扶、产业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在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上对两区两县给予倾斜,特别是支持贫困村发展相关产业项目,帮助其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同时,强化科技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机关和基层单位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是严肃工作纪律。要求3个驻村工作队在开展工作中,严格遵守群众工作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行为,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要求各基层单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热情服务,高效服务,以优质服务赢得群众和企业的认可。
四是抓好工作落实。在省、市统一领导下,结合科技部门职能以及2012年科技工作计划,找准“四群”教育活动以及“和谐单位”建设工程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按照工作方案确定事项,逐一抓好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真正实现科技利民、惠民、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