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紧扣“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从思想建设、组织领导、学习教育、创新制度、丰富载体等方面入手,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增强了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营造了党建和业务工作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下设4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524名。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勇于探索,大胆开拓;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实现了就业形势良好,各类保险扩面、人才工作发展顺利,新农保工作有声有色,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机关效能、党风廉政建设和信访稳定工作统筹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事人才支撑和坚强的社会保障支持。
一、强化学习,注重教育,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思想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中层干部为重点,党支部为基础的全员参加理论学习的工作格局,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和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打牢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我们还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坚持把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放在首位,采取主题学习与政策研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学习。力求创新,不断改进学习教育方法。结合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采取专题辅导、形势报告、座谈交流、短期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创新教育方式。
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开展“四个三”教育活动,即:“三讲”(讲党性、讲大局、讲奉献)、“三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三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了理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业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了勇争第一的思想观念,激发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共同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局面的豪情和斗志,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部门职能整合和干部职工融合。
近年来,全局先后有28名同志参加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党组书记、局长带头参加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成绩优良、获得好评。2011年以来,分6批组织全局中层以上干部300余人次到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深圳、广州、成都等集中学习培训,先后4次召开全系统理论政策业务研讨会,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模范带头,精细服务,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基层党组织统带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坚强的组织领导和良好的执行力。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关党委始终坚持抓党建与抓业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便民服务、精细服务理念,打造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
以“效能昆明”建设为抓手,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永葆先进性•云岭先锋”工程、“六型”机关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创先争优、跨越先锋行动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大讨论等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服务环境,先后有19项行政审批事项转为内部管理服务项目,审批时间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
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月”活动,加强对重点领域、敏感环节和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实行党员干部公开承诺制度,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软环境监测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营造了秉公办事、严守纪律、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四亮四比四评”活动,“五好五带头”、“党员挂牌上岗”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党员争当先锋、做模范,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局有34名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了市级机关工委和局机关党委的表彰。
牢固树立“便民、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创建活动,积极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引导党员干部比服务,做贡献,争一流,创佳绩。面对连续三年的干旱灾害,积极开展“抗旱救灾送岗位”专题活动,帮助灾区群众实现转移就业。截止2012年3月底,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8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转移就业88641人,累计劳务总收入12.79亿元,为实现旱区农民群众减产不减收奠定了基础。
积极开展“四群”教育,认真落实好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局共派出16名干部分赴到8个村委会,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和幸福乡村建设工作。先后为直接联系的村委会解决抗旱资金34万元;解决了77户316人的饮水难问题;赠送桌椅20套、铁床205张,帮助群众外销土豆115吨;协调爱心企业,捐款24万元为“四群”驻点村群众购买了47吨大米、化肥、农用薄膜、饮用水、水桶等生产生活急需物资;携手部队医院和药企组成医疗队,免费为1586名群众义诊,免费发放价值12440元的药品,为8个“四群”驻点村的卫生室捐赠价值66000元的常用药。各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中,开展上门送人才、送服务活动。
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干部职工为地震灾区、干旱灾区群众、见义勇为基金等捐款捐物。2011年为盈江灾区群众提款12.2万元;向见义勇为基金捐款10万元;响应“送温暖、献爱心、慈善一日捐”活动号召,捐款6.8万元。
开展系列文明生态机关创建活动,完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礼仪,做到热情服务、文明服务、高效服务,“尊民、敬民、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丰富载体,创先争优,构建为民服务的基础平台
制度建设是抓好机关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党建工作重点放在保障和服务民生上,强化创新制度和丰富服务载体建设,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激发基层党组织及全局党员争先创优的热情与活力,努力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2113116” 建设达标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均等的公共服务。截止2012年3月底,全市已建立社会保障事务所134个,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529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694名。
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在昆明市人力资源中心二楼大厅开设了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为民服务中心区域,设置社会保险、促进就业、劳动维权及政策咨询等18个服务窗口,配备36名工作人员,直接为群众提供各项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建立流动党委,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结合单位工作职能和服务对象实际,在昆明市人才中心组建流动党委,设立流动党员党总支6个、流动党员党支部70个,管理流动党员2030人。建立党建带团建,党建促工会的工作机制,组建了流动团委和流动工会,管理团支部83个,团员2000多人,管理工会5个,工会会员3000多人。
完成全市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管理职能移交工作,整合城乡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体化管理,得到国家人社部高度肯定,被列为全国医保十大新闻之一。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目前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39.93万人,其中新农保135.98万人,参保率96%;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95万人,参保率78%。
创新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局领导带头接访,基层干部定岗接访,全局上下合力“大调解”格局。畅通举报投诉“绿色通道”,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建设,在各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逐步形成开放式社会化调解网络。
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引才引智工作机制不断创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工作成绩突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8万人。
勤耕总会有好“收成”。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一等奖第1名,先后被评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2008-2010年优质服务窗口、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先进派出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连续6年获市级机关工委“永葆先进性.云岭先锋”工程目标考核一等奖,连续4年获市政府目标考核一等奖第1名。
党建工作是一门科学。一个单位要发展,不抓党建不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不抓党建,就发挥不好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抓党建,就促进不了业务快速发展;不抓党建,就带不出过硬的干部队伍;不抓党建,就会使单位迷失前进的方向。抓党建,教育是基础,组织是核心,用人是根本,制度是保障,廉政是关键,激励是措施。只有将思想建设作为党建的首要任务来抓,才能坚定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只有将组织建设作为党建的物质基础来抓,才能造就高素质的班子和队伍;只有将作风效能建设当作执政能力建设的大事来抓,才能培养快准细严的工作作风;只有将制度建设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工作来抓,才能落实好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只有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的根本问题来抓,才能营造廉政务实、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