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特殊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影响,我市近年来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问题愈加突出。从2009年以来,先后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并进而出现3年连续严重干旱,年均导致近百万人饮水困难,灾情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旱情,市水务局机关党委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关于抗大旱保民生保供水的安排部署,以强班子、带队伍为主线,充分发挥水务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四群”、“三深入”活动之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 争当抗旱减灾和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排头兵”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抗大旱、保民生、保生活工作勇于担当起水利人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靠前一线指挥、率先垂范,当好“主心骨”;各党组织在一线组织、发挥职能,当好“顶梁柱”;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抗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排头兵”。
一、强抓学习、在创建学习型水务党组织中创先争优
机关党委带领各支部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各项学习制度,严格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利用上党课、听报告、看展览、读书会、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方式,组织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水务工作部署,系统强化水务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从而筑牢全体水务党员的思想防线,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二、超前部署、强化领导,在增强水务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创先争优
一是及早、多次部署抗旱保供水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指示精神,配合好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召开14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旱保供水工作,分别启动抗旱应急较大级响应、重大级响应,确立“蓄水第一、防汛第二、蓄防并举”的防汛抗旱工作方针,三年来共投入抗旱专项资金5.7亿。二是全面落实抗旱责任制。建立了昆明市水务局抗旱保供水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抗旱保供水责任状,明确了主要领导作为抗旱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协调解决,深入一线抓落实、抓推进;严格实行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干部包群众的责任体系。三是加强督促检查。组建8个抗旱保供水工作指导组,定点联系,深入各县市区指导抗旱工作,强化监督检查,以严明的纪律保障抗旱蓄水保民生各项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三、深入灾区,算清水帐,在求真务实中创先争优
一是组织全市水务领导和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受灾一线核实灾情,召开民情恳谈会,逐村逐户摸清农户灾情,倾听群众呼声和用水需求,带领村组群众实地查看水库、坝塘、沟渠、河流,全面开展蓄水情况摸底调查,算清水帐。二是深入查清抗旱水源以及来水动态,掌握存量、耗量,做好供需平衡分析,全面排查摸底受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对可能出现缺水的每一个县城、乡镇、村组要再排查、再分析,适时做好供需平衡分析,及时调整供用水方案,按照“一库一策、一县一策、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组一策”制定应急供水方案,制定倒排供用水计划,细化落实应急供水方案,统筹安排不同时段用水需求,科学制定供用水计划和方案,分级启动应急供节水措施,开展水质监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抗旱水源的抗旱成效,妥善处理好用水矛盾,避免水事纠纷发生。三是组织完善落实防汛抗旱各类预案,完善《昆明城市抗旱保供水应急预案》,做好城市供水的调度与管理工作,适时分级启动应急供节水措施,并加强水质监测工作,确保人民生命饮水安全。四是积极协调解决抗旱资金、抗旱物资,实施抗旱项目,最大限度加大抗旱救灾投入。
四、统筹兼顾、抓好协调,在增强服务中创先争优
全市水务系统基层党组织积极协调组织解决抗旱资金、物资,组织实施抗旱应急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加大抗旱救灾投入,保障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抗旱应急物资采购,抗旱蓄水补贴,农村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建立抗旱蓄水工作定期会商制度,加强与气象、电力、农业、民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雨情、水情、旱情、灾情的预测分析,形成抗旱保供水工作的强大合力。抓好常态化人工增雨工作,利用一切降雨时机增加库塘蓄水,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30点次蓄水482.53万立方米,占总蓄水量的574.43万方的84%。二是组建先锋服务队,树立水务旗帜。根据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党员“抗旱送水服务队”、“抗旱应急水源调查队”、“抗旱机具维修服务队”、“抗旱保苗技术服务队”等,为干旱严重地区群众送水、送物资、送温暖,帮助找水源、抓生产、解难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建立县级抗旱服务组织14个,乡级抗旱服务组织86个,抗旱协会129个,抗旱服务从业人员11969人,抗旱浇地能力17588亩/天,送水能力653立方米/天。三是组织力量、打井找水,千方百计缓解人饮困难。2011年我市抗旱打井16口,今年再次启动抗旱救灾找地下水后备水源的勘察开发工作,在缺水较为严重的禄劝、宜良等五个县区开展抗旱救灾岩溶地下找水应急打井11口,日出水量达2150立方米,其余9口井正在抓紧钻探,新街、牛恋等四个应急地下水源地和30口井报批待实施。四是积极做好油料、管材、提水、供水机具及运水车辆、水袋、水桶和水箱等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五是完善旱情监控反馈机制。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旱情报送制度。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开发了抗旱报表管理系统,依托信息化系统及时为各级政府抗旱保供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五、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三深入”活动,在真情结对帮扶中创先争优
一是真情结对帮扶。组织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帮户等方式,建立“挂乡包村联户”机制和体系,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共真情结对帮扶1300余户,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送技术、送服务。二是广大党员争当“排头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兑现先锋承诺。在充分发动和帮助群众开展抗旱自救的同时,特别针对无水源保的学校、困难户、五保户、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组织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拉水送水服务。如石林县水务局建立11个党员先锋抗旱应急集中供水站,热心为群众服务,得到村组群众的交口称赞。截至4月,全市最大日投入抗旱人数35.4万人,累计投入机动运水车15760辆,临时解决62.5万人(其中通过水库供水解决4万人,应急调水解决14.8万人、打井解决4.5万人,临时泵站供水解决3.7万人,拉送水解决17万人,群众人背马驮等方式解决18.4万人)以及27.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六、加快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夯实水利发展基础中创先争优
抗旱减灾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我局注重开源与节流并重,蓄引提调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保障城乡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今年以来,一是我市23件省级应急增蓄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通水,完成投资11414.71万元,共增加蓄水1409万立方米,解决了24.74万人、1.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如晋宁县启动县城及晋城片区的人畜饮水应急工程,通过大春河水库向双龙水库供水,酸水塘向大春河水库调水,解决了县城5万余人饮水问题;二是市级投资1.85亿开展536件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开工441件,完工361件,完成投资8509万元。三是实施了清水海引水等一批城市抗旱应急水源工程,4月1日正式完工通水,日输水达30万立方米;沙朗河泵站已投入运行,日均提水7000立方米;灵源村应急水源工程提前完工并投入使用,新增水源经清水海原水管道输送到宝象河水厂处理,日均约2万立方米。
七、强化管理、科学调度,在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中创先争优
通过各级艰苦卓绝的努力,2011年我市成功荣获“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光荣称号。一是从源头节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突出重点、关注难点,把学校、医院、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矿企业作为重点供水对象,实行对洗浴、游泳、洗车等特种用水行业限制供水,适时调整供水计划。今年从2月22日起主城实行减量保时段供水,采取削减早高峰时段供水量,日均供水量由90万立方米降至80万立方米,保障居民用水高峰期正常供水。二是制定政策节水。印发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节约用水的通告》等系列文件,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在对3800多个非居民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的基础上,将2100多户非居民用水单位纳入管理,计划用水指标下调10%,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经营行业下调20%。今年1月抄表户比去年同期新增7.4万户(新增11%)的前提下,月用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万立方米,节水效果明显。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浪费用水、漏水等举报、“12345”热线反映的浪费用水等问题,对五个主城区398家桑拿、游泳馆、水上娱乐场所等高耗水企业、单位及已建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单位、住宅小区再生水利用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整改。四是深入用水单位和用水户指导节水,进一步加强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在新建、改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中,要求安装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大力推进“水量平衡测试”工作,严格控制非居民用水单位用水计划的调增,测出漏失量2000立方米/月。五是采取工程措施节水。加快中水管网建设,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推进城市集中式和分散式再生水管网建设,在主城第1至6污水厂建设了再生水站,建成再生水管网54km,再生水供水能力达3.2万吨/天。
八、优化配置、严格监测,在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中创先争优
全民动员,严格控制,加大节水管理力度。一是组织编制《昆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昆明市“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昆明市水功能区划》。制定昆明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实施方案,开展牛栏江流域“三条红线”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二是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开展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科学核定许可水量。三是以地下水保护为重点,加大自来水管网建设。四是按照 “防污、控污、治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的思路,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行动,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库(塘)长责任制”,形成 “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水源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污染治理、人口转移四大工程。2011年完成饮用水源地非法定责任承包田地退耕还林52821.85亩,建成木本湿地945.25 亩,散坟整治6256冢,调减蔬菜种植面积21702.2亩,发展有机农业20200亩,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口,节柴改灶推广2700眼。五是开展水源地划界和标示标牌设置,完善饮用水水源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加大对库区和入库河道垃圾等污染物的打捞、清理力度,保障饮水安全。